What If?(082)欧战结束
第(2/4)节
番后再故作被摧毁。
只要英国人不出船舱转乘小船我们就拿他们一点办法也没有,现在就是尽量演得愈真愈好,快点把他们骗下船。
英国佬果然是有悠久传统的老牌强权,做事情一点也不马虎。砲击告一段落后砲艇兵分二路,一艘横越运输船队施放烟雾、另一艘则沿着水道缓缓驶来并不断追瞄沿岸可能的目标。
“再等等…”常耀东对着手中话筒道:“沉着!沉着!”
指挥所里参谋们各居其位,观测的、描图的、清点械弹的、调度交通的,人人各司其职却丝毫不见慌乱。绘图兵在墙面大型地图上不断描绘敌船最新航迹,英国佬正一步步走进常耀东设下的陷阱。
这场战斗我心里有谱,基本上要输几乎是不可能,但重点不仅在看怎幺赢、战果如何,更重要是验收常耀东训练幕僚的成果。
几百年来中国军队的特点就是完全不重视专业幕僚,三国演义里面只看得到勐将提刀上马杀敌、智将奇谋取胜,就连那些原本应是划归为幕僚人员的主簿、参军,个个也都是以第一线战功得名。
清朝旧式军队没有什幺参谋不参谋的,最多就是大帅帐下设置一批【幕僚】或【师爷】,协助处理各种后勤行政事务,不但功能职务上没有清楚划分,办事效率除了看每个幕僚自己手腕外,更多时候是看与大帅间的关係亲疏。在我那个世界原本的历史里,即便是清朝结束了,军队里重主官、轻幕僚的风气还是一直持续到廿一世纪。主官最大、官大学问大,蛮干的结果就是职业军人只重视个人体能战技、升官单靠拉帮结派,轻视知识、不重专业、不管后勤。
放眼世界各国军队,专业幕僚最出名的就是德国参谋本部,但在普鲁士为世人所钦羡的参谋本部中,强大的参谋人员也不是天纵英明、横空出世的。幕僚需要历练、需要经验,更需要循序渐进地进修、培训。
广西独立旅成立后,除练兵外我把大部份精力都放在培训幕僚上。首先是建立幕僚制度──步兵营除了营长、副营长、指导员外,分别依德国制度增设行政官、情报官、作战官、助理作战官、训练官、后勤官等职务。在团一级则进一步划分团长、副团长、团指导员、团参谋长、行政组、情报组、作战组、后勤组、政治组等组别,各由2到4名军官率领士官兵负责平日训练、考核、情报收集、官士兵教育等各项工作。编制虽然较同时期各路军阀部队大出许多,但每项工作各有职司,不会因为没人就不推动、不执行。
其次是建立战时指挥机制,团一级战时则开设团指挥所、前进指挥所、后方指挥所、前进观测所、火力协调所、医务所、修理所、弹药分配所、补给所等各种机构。
这些机构中当然最重要的是指挥所。目前在无线电上我们已经有足够电台数量可以下放到营一级,而连一级也能够配发3至4台背负式无线步话机,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各国陆军水准;而在有线电话网上,目前团级都已经达到可以开设64门以上有线电话交换中心的能力,营级也能够开设至少6门电话。团指挥所除了是通信中心外同时也是战情管制中心,透过各种挂图、图板、大型作战地图等,让整个战况变化一目了然。
这些机构中我特别注重的是火力协调所与弹药分配所。
火力协调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最早开始发展的概念,但到韩战时期美国人才渐渐发展成熟。过去亚洲国家因为火力太弱,基本上只有步兵武器,所以也没什幺火力协调指挥的必要。一开始我也想说我军目前只有少量山砲,最多也就是迫击砲数量还能一看,或许没有设置火力协调所的必要;但后来进一步考虑到说如果一切能如预期发展,不久的未来我部也将有多样火力可供运用──榴弹砲、山砲、迫击砲、火箭甚至包括飞机──能及早通过火力协调所的开设,训练幕僚们能够透过诸般通信手段快速集中各种不同火力,将对未来战力提升有极大影响。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弹药分配所上,传统上民国初年的中国军队在一场战斗中每人能分配到2发子弹就算很多了,但现在我军情况很不一样,不但步枪兵人人有枪──我也鼓励官兵勇于开枪,用子弹取代刺刀──加上大量机枪和迫击砲,第一线部队弹药消耗量极大,如何主动、积极、快速、及时地将弹药配发到每个第一线单位手上,便是我们的弹药分配所与其他部队最大不同的地方。
设立这些组织机构是一回事,能让成员明白自己要做什幺、该做什幺是另一回事。
德国参谋制度最有价值的是分层分级的进修制度──军校毕业进入部队历练3到5年后就应回学校进修──普鲁士参谋本部训练制度是让一名军官在升上将军前至少要回军校进修三次,2年役期中至少有4到5年时间在学校中渡过。
我原本的那个世界历史中因为战乱不断,所谓的黄埔军校只能算是军官基础训练班,每期学生在校时间短则6、7个月,最长也不过两年时间;很多毕业生廿多岁就升上师长、旅长等重要职缺,根本缺乏基本参谋素养,不要说指挥大部队作战,就连最基本的后勤保障也做不好,只能凭直觉、靠经验带兵。
要感谢桃香和小菱帮我把保定军校和陆军大学所有的讲义、笔记都收好带了回来,加上这些年中多次我藉着回到原本世界时也特别在
第(2/4)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