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愿往
第(2/4)节
?让大宋这些瞎子一样的逃亡人上哪找去?时间成本太高了。
所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去美洲,要什么有什么。
黄金白银、大量的铜矿,智利硝石更是火药的主要原料。就是没有铁,但汉人有青铜器。问题不大。
除了这些,美洲还有橡胶,有高产的粮食作物,这是任何地方都无法比的。
而更为重要的是,也就是所有因素之中最最重要的一条就是:
那里有数千万美洲原住民,无论大宋是殖民还是教化,都有着庞大的人口潜力。
这是澳洲也好、日本也罢,都不能比的。
别忘了,中原国土尽失,赵宋在半个世纪的蹂躏中,早就是苟延残喘之态,琼州这十几万人便是残宋最后的有生力量了。
凭这十几万人海外立国,延续文明也许没有问题,但又如何再临天下呢?
十年之后,将军白,悍卒迟暮,又怎能重拾旧山河?
二十年之后,新人长成,后浪推前浪。可做为第二代移民的他们,还有老一辈的国仇家恨吗?还知中原江山壮美,祖宗陵寝凉晚吗?
况且,中原的旧宋遗民,几十年过去,又有多少人还记得旧日官家?
到时,赵昺的号召力可能还不如一个打土豪分田地的义军领袖
国与国之间的倾扎蹈覆,地利、资源确实重要,然而最重要的还是人,是精气。
东南亚也好,澳洲也罢,人少是好事,但人少也不是好事。
只靠这十几万人,耗上几十年,等到元朝灭亡,也攒不出百万王师。
既然认定美洲是最好的选择,那么接下来要面对的,则是如何到达美洲,还有长期航行所要面临的挑战了。
诚然,在十三世纪,凭借现有的航海技术想要横渡太平洋,看上去有些痴人说梦。
别说当下,就是几百年后的大航海时代,多少欧洲探险家依旧葬身汪洋,一去不返。
但是,通过脑海上那段不属于赵维的记忆,他现好像也不那么难,起码没有赵维原本想象中的那么难。
他原有的印象,都来自于后世对大航海时代的印象。
可是对比一下就会知道,十三世纪的大宋,甚至比几百年后的欧洲还要简单一点,他的那个印象不适用于十三世纪的大宋。
这么说吧,先是远洋难度,欧洲人前往美洲那是真正的横渡大西洋。
而亚洲人前往美洲,只要不怕绕远,根本不用横渡太平洋,基本等于是近海航行。
沿着中原海岸线到日本,再北上北海道,向北是千岛群岛,然后是勘察加半岛,再摸着远东大6架的海岸线,就是白令海峡,
只要到了这儿,就是条舢板也到美洲了。
其次,如果以欧洲的航海经验为蓝本,可以总结出最艰险的四个难题。
一是航海定位,二是风暴天气,三是疾病,四是沿途补给。
这四个方面哪一处出了问题,都足以让这十几万人万劫不复。
可是,真的那么凶险吗?未必!
先说航海定位。
在六分仪出现之现,大洋定位一直是一大难题。但是汉人海员也不是闷头瞎撞,我们有指南指和领先这个时代的“越洋牵星术”。
这可不是以北斗星辨认南北那么简单的观星术,而是利用多颗星辰在不同时令下的星空分部,来计算人所在方位和具体位置的复杂航海术。
说白了,就是原始的三角定位。
虽然没有六分仪来的精度高,但完全可以胜任当下,使船队不至于迷航。这也是郑和下西洋时所采用的航海术
然后,就是风暴天气。
以当下季节来说,最难缠的风暴区域,居然是中原沿海。
没错,现在是三月份,大宋做好前期准备起航的时候起码要到五月,正好是夏季。
这个季节,热带风暴由赤道向北吹,肆虐东南沿海,大多止步于日本。
而过了日本的陌生航线受极地气候影响。可北半球的夏季正是极地风暴最弱的时期,基本没有极端天气。
也就是说,大宋船队只要躲过沿海地区的风暴,后面的旅程会顺利很多。
再然后,就是疾病了,这同样是一个致命的威胁。
后世大航海时代,海员被认定高危职业的很大原因,正是疾病。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欧洲海员病死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败血症。这在海员死亡之中占有极大的比例。
而导致败血症的原因是长期的海上航行,无法得到新鲜蔬菜和水果的补给。致使海员大量缺少维生素,得了败血症。
这个问题在大宋根本就不存在,因宋人有海上补充维生素的法宝豆芽。
宋人有食豆芽的习惯,这种用各种豆子泡水而的蔬菜,不用特意储存,随吃随,绝对新鲜。而且维生素含量极高,是最佳的海上美食。同时也解决了败血症的难题。
至于困扰欧洲人的第二大疾病传染病,就更不用去担心。
别说是十五十六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即使到十八世纪,现代医时初期,欧洲的医疗水平和卫生条件也是和中医,还有汉人的
第(2/4)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