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下】(376-377)
第(6/7)节
,反将大汉逼退一步。
“呦呵,硬点子啊。”大汉见这两个军卒动作干净利落,配合默契,显是军中选锋,也收了轻视之心,缓缓抽出腰间绣春刀,嘿嘿怪笑道:“哥几个,刀上见真章吧。”“何事啰唣?”院内一个声音传来。
语气淡然,本已杀机外露的两名军卒却立即收刀施礼,“禀大人,有个莽汉擅闯进院。”靴声跫然,又有七八名手扶腰刀的锐卒涌出了院子,大汉暗道声不好,这是落了单,前院的那帮小子怎么也不知过来帮忙。
“呔,爷们是锦衣卫北镇抚司理刑千户郝凯,你们这些丘八是哪里的?”“他们是老夫麾下亲兵。”院门前又出现了两个人,一个中年人躯干丰伟,仪表堂堂;另一人头发花白,松形鹤骨,话便是由他口中说出。
“锦衣卫擅闯老夫下榻之所,可是来拿人的?不知有驾帖否?”老者双目炯炯,凛然有威。
“爷们连你是哪个都不知道,怎知拿的是不是你?”看出老者身份不俗,郝凯也并不示弱。
“老夫总制三边,都察院右都御史,杨一清。”我去,老儿这么大来头,统领十余万精锐的西北第一边事重臣,难怪这般硬气。
“原来是杨大人,卑职有礼。”身份差距太大,郝凯不得不客气。
“郝大人不必多礼,还未请教适才直闯老夫下处,究竟意欲何为?”“这个……”事办砸了,有些话便不好说出口,否则给自家大人招祸,郝凯顿时两难。
“他是为本官休憩打个前站。”一身宝蓝色缎袍的丁寿施施然走近,“在下都指挥使掌锦衣卫事丁寿,见过都堂,适才属下无状,敝人代为致歉。”“既是误会,大金吾何须多礼。”杨一清回礼道。
“谢都堂海涵。”丁寿仔细端详着这位封疆大吏,五十余岁,精神健旺,萧疏轩举,气度不凡,嗯,果然是奇人异象,一根胡子都不长。
***杨一清馆驿之中摆下酒宴,为丁寿洗尘。
“哈哈,果真相请不如偶遇,若非这番巧合,险些与二位大人失之交臂,岂非丁某平生憾事。”“缇帅年少得志,乃当世俊才,若是错过此机,该是敝人扼腕喟叹才是。”与杨一清同路的是奉诏起复的吏部文选司郎中张彩,博学多才,妙语如珠,让这席间气氛融洽许多。
“尚质此言大谬,你此番入京当得大用,不比老夫只求归宁休养的带病之身,与缇帅当有再聚之时,反是老夫坐失良机,空自怅叹。”“二位前辈如此拿小子说笑,不才愧煞,不敢再觍颜在座了。”丁寿故作难堪,引得二人大笑。
“既然偶遇,当时有缘,老夫有一不情之请,请缇帅援手。”杨一清道。
“邃翁但讲无妨。”见杨一清说得慎重,丁寿也有些好奇。
“老朽离陕,此生恐难再踏足三秦,边事纷乱,诸番杂处,非得善人不可当此重任,尚质谙晓韬略,堪任边方都御史,若是缇帅肯代为举荐,老朽感激不尽。”杨一清言辞恳切道。
老小子你玩我呢,刘瑾用人有他的一番套路,虽不拘泥考成之法,可也是逐级屡迁,绝不会骤擢高位,连跳数级的事想都不要想,张彩在郎中任上养了两年病,你想让他一下子封疆镇边,便是我脑袋抽了答应,老刘也不会干啊!
丁寿还在为难如何拒绝,张彩已肃然道:“应宁兄提携看重之意,彩虔心领受,但国朝选官自有制度,岂可因张某而败,此话休提。”见张彩语气坚决,杨一清喟然一叹,摇首不语。
酒兴阑珊,宾主分散,虽是丁寿温言挽留,二人去意已决,带了亲兵随从,启程离去,适才还人满为患的临汾驿顿时清静了许多。
搬进了杨一清等人所住的院落,一众锦衣卫各自安歇,丁寿则躺在一张太师藤椅上,脸上蒙着一条热气腾腾的手巾,优哉游哉地闭目养神。
“卫帅,宋姑娘已经安排休息了。”郝凯道。
丁寿懒得说话,嗯了一声表示知道。
“沈彬回来了。”郝凯继续道。
“哦?子衡兄请来了?”丁寿一把扯掉脸上手巾,睁眼问道。
“没见到王按院。”郝凯摇首。
“叫他进来回话。”丁寿不悦,此番路经太原,本意还想与王廷相叙叙旧的。
不多时,一个精神饱满,英气勃勃的汉子走了进来,利索地下拜行礼:“卑职东司房办事百户沈彬拜见卫帅。”“别废话了,你是谁我清楚得很,王子衡人呢?”“巡按御史王大人目前不在太原……”沈彬揉了揉鼻子,为难地说道。
“不在?去了哪儿?”“您问他吧。”沈彬向门外瞟了一眼。
见门外还立着一个,丁寿没好气道:“外面的谁,进来吧。”“卑职锦衣卫山西千户昌佐拜见大人。”昌佐肤色异常白皙,高鼻卷发,显然并非汉人,张嘴却是一口地道纯正的大明官话。
大明立国之初,便有许多异族人投效,锦衣卫里有世袭的色目人并不奇怪,丁寿只是关心自己的问题,“山西巡按御史王廷相去了哪里?”“禀大人,据锦衣卫的消息,日前王大人查阅卷宗,发现洪洞县上报的一桩案子颇有疑点,亲往勘案去了。”“有疑点便把人犯提到太原再审就是了,何必大老远折腾一次。”丁寿不屑地嗤了一声。
“大人
第(6/7)节